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策略与路径

发布时间:2024-07-07作者:《中国高等教育》审核:李新东编发:黄根岭浏览次数:10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一重要论述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必将带来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必将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如何与新质生产力共生长、为新质生产力助力赋能成为职业教育在新时代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

  从劳动者的视角来看,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 、能工巧匠。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成为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近年来,我国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走高,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持续存在。如何把有限的人口资源激活为无限的人力资源,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职业教育发展好了,人力资源价值才能有效提升,进而为经济社会各领域、教育体系各层次和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良性互动提供重要支撑。

  从劳动资料的视角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出一大批新科技,创生出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传统的劳动工具面临转型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的发展,既是技术进步的过程,更是劳动力结构调整的过程。同时,我们应注意到,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力量赋能产业发展,既包含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包含了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依托新质生产力提升生产、管理和经营效率,实现转型升级的需求十分旺盛。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认真应对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的新形势,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调整职业院校和专业结构布局,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打造坚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基座。

  从劳动对象的视角来看,劳动资料的改进和广泛运用,必然会带来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界物质,而且包括数据等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非物质形态。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带来了ChatGPT、Sora等极具冲击力的新技术,也带来了对算力需求的急剧增长,算力正在成为科技角逐的重要领域。这场算力的竞赛对院校发展和人才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院校紧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在推动算力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推动数据、算力、算法相关产业从东部向西部流动,需要从产业生态、算力供给、网络传输、调度运营、技术创新等多维度发力。在这个创新体系中,不仅需要高等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能够发挥才干的科技创新平台;也需要职业教育积极作为,同步打造汇聚各类高技能人才干事创业的协同创新平台、中试检验平台、应用推广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服务保障平台。

  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略选择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与就业和民生关系最直接的教育类型,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进程中,如何守正创新、有所作为,是当前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重大课题。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既是回答好建设教育强国“职教何为”的应有之义,也是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的起点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必须找准战略支点,切实把思想和行动落实到增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本领和实际成效上来。

  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往工业化进程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而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基本路径是对接企业、联合企业、服务企业。职业教育要创新改革主体,依托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等高能级平台,汇聚教育、产业、人才、技术等要素,按学科专业跨区域、跨学校统筹配置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优质资源,统筹推进有组织科研、有效的人才培养、有用的成果转化,以全教育链服务全产业链,形成产学研互动的良性生产机制。把市场前沿作为创新方向,对接产业链列出技术攻关的重点领域,形成企业出题、学校联合答题的良好格局,打造以科技研发和转化为核心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突破底层技术、开发应用场景,积极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新高地。

  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新质生产力将加速推动产业变革,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全面跃升,重塑产业竞争格局和生产关系。面对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产业变革,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增强主动性、适应性,创新改革任务,着力破解传统职业教育单项改革任务、单一重大工程对整体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拉动效益不明显问题,加强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频共振。要将职业教育领域重大项目设计与体系建设“一体两翼”改革新打法、新思路一体部署、一体实施。选择改革基础好、改革意愿强的试点省份和地区,梳理国家级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等产业发展情况,一区一品、一校一品进行分类建设、分类指导、分类评价,形成全面服务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个性化建设方案。

  坚持共建共享、紧贴应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科技、产业创新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和产业体系现代化。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仍有待突破。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21.2万件,居世界第一位,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却为36.7%,制约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要创新工作机制,着力破解单个学校或者企业应对“人工智能+”能力不足的问题,共建共享区域智算中心。积极应对新技术挑战,要依托真实应用场景,通过数字赋能,推动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训条件等改革,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探索将“大国工匠”的关键技能通过可穿戴设备、人机接口等进行存储和优化,将数字化的相关技能在企业真实应用场景中进行反馈和迭代,形成分产业和专业打造培养培训技能人才的专业数字技能库,为人机协同突破关键技术和技能奠定基础。

  坚持高位推动、跨界整合。职业教育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而新质生产力也将加速职业教育与产业外部关系及院校内部治理的系统性变革。职业教育要着力破解改革缺乏持续动力问题,为聚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优质资源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带动全域普通本科和职业院校发展。通过产业和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发力,共同实施有利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有效服务行业龙头企业、大院大所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对人才的急切需要,有效地提升科研资源使用效率。

  坚持中国特色、国际视野。新质生产力不仅服务着国内市场,还要持续为中国企业实现全球化高质量发展助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职业教育要创新服务面向,着力破解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的巨大的建设需求和本土化技能人才供给有限的难题。职业教育要积极研究配套企业“走出去”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统筹推动“职教出海”,培养培训好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作出相应贡献。

  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

  办好职业教育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坚实技能基座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能不能办出水平和特色,把改革的成效更直接地体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上,是检验职业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如何真正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需要职业院校苦练内功,在办出水平上彰显教育属性,在办出特色上彰显职教属性,更加明确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同与不同。

  明确发展定位上的同与不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多学科专业的交叉汇聚与复杂技能的跨界融合势必需要学生延长学习年限、掌握更多技能。职业院校是办教育,但不是办传统的学科教育、精英教育。“同”的是办教育;“不同”的是办的是非传统教育。职业院校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升级道路,避免照抄照搬普通本科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发展定位中最基本的是人才培养定位,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教育,从根本上不同于学术型教育、应用型教育。要直面职业院校“升格”问题,制定适合职业教育本科发展的制度和标准,通过分类的制度和标准,有序引导职业院校切实把主要精力摆在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上,破解“升格”后教什么、考什么、学完以后干什么的一系列难题,避免“升格”时一哄而上,“升格”后却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明确服务对象上的同与不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不仅要着眼做“增量”——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后备军,也要盘活“存量”——提升从业和转岗人员技能水平。职业院校要以学生为中心,但绝不仅仅是只服务校园里的学龄学生。“同”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摆在重要位置;“不同”的是职业院校服务的学生不仅是校园里的,也包括在企业和社区里的社会人群。新质生产力对全体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劳动对象、算法成为劳动工具,劳动者必然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字技能,能够操作、控制、维护数字技术和设备。特别是随着技术迭代周期不断变短,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不断加速,劳动者必须通过不间断的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跟上产业和业态发展需要的步伐,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者。要面向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支持和鼓励职业院校打破有形和无形围墙限制,联合企业和社区搭建技能培训“矩阵”,面向社会、面向人人开放教育资源。积极开发“互联网+技能培训”等新型培训载体和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将职业技能培训送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群众的家门口。

  明确学校治理上的同与不同。职业院校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按教育规律办学,但不能只有教育工作者在从事办学治校。“同”的是完善学校章程建设和内部治理体系结构,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不同”的是必须紧密地与行业、企业结合,吸引产业界人士参与学校治理,实现治理结构转型。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职业教育成为科技创新的组成要素,成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变量,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要真正融入产业发展中,转变办学理念,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成面向市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办学模式。要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推动企业管理人员、技术技能骨干与职业院校管理干部、骨干教师相互兼职任职。吸引企业人员在职业院校兼职授课并推动学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技能攻关,使教学与生产同步、与科研融合,发挥产学研用的协同育人效应。

  明确教师队伍上的同与不同。加强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的是一手抓培养,引导一批高水平工科学校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增强教师供给,一手抓培训,加强教师实践基地建设,落实好教师全员轮训制度,通过定期培训提升已有教师水平;“不同”的是探索教师队伍建设新途径,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要落实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准入机制,按照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要求招聘专业教师,以测试专业技能和执教能力为主,对业界优秀人才采取试讲、技能操作、专家评议或直接考察的方式组织招聘,吸引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大国工匠从事职业教育。要健全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依托行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分行业、分层次、分区域布局建设“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企业情况,熟悉岗位要求,接受技能培训,参与企业生产、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促进校企人员双向交流,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构建以技术技能和教育教学实绩为核心要求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在职称评聘、教育培训、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双师型”教师一定倾斜,引导鼓励教师走“双师型”发展道路。

  明确育人模式上的同与不同。要重视在新质生产力条件下传统专业的调整和改革,对原有专业进行全面重构,同步改革课程、教材和实习实训,增加创新性、批判性、跨学科性的培养。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同”的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深化专业、课程、教材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同”的是把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分产业分专业梳理关键技能点,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基础上,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和行业发展需求,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不同层次专业,推进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加强数字化资源开发建设,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和应用能力,有效对接数字化应用场景。职业院校需要充分引入新方法、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等,打造“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教师、金基地”,做强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积极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开发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大力推进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教学改革,激发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活力。

  明确评价方式上的同与不同。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把行业规范、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要求作为重要依据。只有形成多元评价机制,才能有效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也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效。“同”的是完善督导评估办法,落实督导报告、公报、约谈、限期整改、奖惩等制度,向社会公开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不同”的是发挥好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更加贴近产业和企业需求,一体部署和推进“岗课赛证”融通,促进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真正实现开门办教育。要把职业院校服务新质生产力的举措与成效作为重要评价内容,比如校企合作办学情况、创新成果转化率、技术服务到款额等。专业是学校对接产业、服务社会的重要纽带,是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载体,要以结果评价为主要方式,评价专业发展水平和贡献度,引导专业对接产业、支撑产业。学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产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高度重视学生评价,基于德技并修的培养要求,以增值评价为基本导向,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Baidu
sogou